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喬治˙蓋希文

花都舞影主題曲
喬治‧蓋希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28
An American in Paris by George Gershwin(1898-1937)

1951年米高梅電影公司,被1928年喬治‧蓋希文所創作的交響詩“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所啟發,製作了同名的歌舞電影(中譯:花都舞影)。由文森‧明尼利(Vincente Minnelli)執導,Alan Jay Lerner編劇,主角是金‧凱利(Gene Kelly),李絲麗‧卡儂(Leslie Caron)及李文奧斯卡(Oscar Levant)。音樂原著除喬治以外,歌詞由其兄艾拉(Ira)及索爾‧查普林(Soul Chaplin-兼任音樂監督)擔任。整部電影的主題歌曲有“I Got Rhythm”,“ I’ll Build a Stairway to Paradise”,“ S Wonderful”及“Our Love is Here to Stay”,高潮是“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芭蕾舞劇,計時十八分鐘,花費百萬美元製作。

五十八年前,這是一部轟動全球的電影,共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六項金像獎,兩項金球獎。金凱利並贏得影藝學院當年特別貢獻獎。(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座金像獎。)

劇情是描繪一戰後美國士兵傑瑞(Jerry Mulligan-Gene Kelly飾)留在巴黎學習繪畫。他有一位朋友名叫亞當(Adam-Oscar Levant飾)是努力奮鬥想成名的交響曲鋼琴家,亞當有一位法國歌唱家朋友叫亨利‧鮑爾(Henri Baurel-由Georges Guétary飾)。有社交名女人米籮(Milo Roberts-Nina Foch飾)喜歡傑瑞,多方贊助他,但傑瑞並未在意。反而愛上一位在飯店邂逅的巴黎姑娘麗絲(Lise -Leslie Caron飾)。麗絲也愛上傑瑞,但她已與亨利鮑爾有婚約,因她感念Henri在二戰中曾拯救她的家人。

在一個變聲化裝舞會中,大家都著黑與白色劇裝。米蘿聽到傑瑞對她不感興趣;傑瑞知道麗絲愛他但次日即將與Henri結婚;而Henri聽到他們的對話。舞會結束後,Henri驅車帶走麗絲,傑瑞傷心的做著白日夢,夢見他與麗絲遍遊巴黎。他的夢境被一陣汽車喇叭驚醒,原來Henri把麗絲帶回來交給傑瑞。

富涵美國特色,“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s)鋼琴協奏曲(1924)的作曲者,喬治‧蓋希文於1928年與親哥哥,也是他的合作伙伴,作詞家伊艾拉‧蓋希文(Ira Gershwin 1896-1983),同遊巴黎,深受一戰後,巴黎多彩多姿的美與人文氣息感動,回到紐約後,應紐約愛樂之邀,以兩人(代表美國人)的感動為元素,創作“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交響詩及歌曲。為增強臨場效果,除正常的管絃樂器外,蓋希文兄弟還帶回一些巴黎計程車的喇叭,1928年12月31日於卡內基廳(由Walter Damrosch指揮)首演時加入演奏,以突顯巴黎街頭逼真的景緻。

喬治譜作本曲時,曾請樂評兼作曲家Deems Taylor協助。他的說明是:“我的目的是描繪一個美國訪客,漫遊巴黎街頭,傾聽各種不同喧囂、吵雜的聲音,並吸收法國的氣氛。當交響詩轉向藍調(Blues)時,意味我們的美國朋友突然患了鄉愁。但,相思病不會致命,美國訪客仍是清醒的旁觀巴黎的生活情調。到最後,街道喧囂及法國的氣氛淹蓋了一切”。

蓋希文兄弟是1890年代從俄國聖彼得堡移民到美國的第二代猶太人。父親名叫莫斯‧蓋蘇維茨(Moishe Gershowitz),來到美國後,將姓名改為Morris Gershvin(喬治成為專業音樂家以後,又改變拼音為Gershwin)。母親羅莎‧布魯絲金也是從俄國來的移民,於1895年嫁給莫理斯。

喬治從小就展現音樂天分,起初是當地的女老師教導,後來就教於漢比徹(Charles Hambitzer),從此立定志向要做鋼琴家及作曲家,然而他最喜歡的還是爵士樂及流行樂。漢比徹也是喬治一生的恩師。

十五歲時,喬治就輟學賺錢,第一個工作是為一個紐約“錫盤巷”(Tin Pan Alley-位於曼哈頓西28街,介於第五與第六大道間。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是紐約音樂界的發行人、發行公司與作曲家們聚集的地方,當然也主宰了當代的美國流行音樂。)的Jerome H.R.公司做鋼琴伴奏,每週15美元。十七歲時(1916)喬治出版第一部作品,名叫“你想要的得不到,得到了又不想要。”(When You Want ‘Em You Can’t Get ‘Em, When You Got ‘Em You Don’t Want ‘Em.)賺到5美元。他再接再厲,於三年後創作“Swanee”(天鵝),終於風行全國,甚至為Al Jolson採用於他的辛巴達“Sinbad”劇中。

喬治曾經短期住在巴黎,想要向當代法國著名作曲家納迪亞‧伯朗格(Nadia Boulanger)及毛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學習作曲,均為兩人拒絕,他們告訴喬治,認真學習他們兩人的音樂,只會毀了喬治豐富的爵士風格。他們鼓勵他以自己既有的風格和美國音樂的特色繼續作曲。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首演以後,雖然得到兩極化的批評,但很快成為歐洲及美國樂團的標準曲目。事實上,現今大家都同意,這是一首最能代表美國的古典音樂。2008年紐約愛樂破冰之旅訪問北韓平壤及中國北京,即演奏此曲以代表美國。
蓋希文最具雄心的作品是1935年所作的“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美國民謠歌劇。同年在紐約首演時,所有卡司均為特別訓練的非裔美國歌唱家。在當時是極大膽且具有異象的突破,是一齣富涵藍調及爵士的歌劇。喬治自認為是最精良的作品。

本劇以杜波‧海華德(Du Bose Heyward)原著小說“Porgy”為骨幹。由他和太太Dorothy Heyward改編成歌劇劇本。作曲者是喬治,歌詞由艾拉(Ira Gershwin)及杜波‧海華德兩人撰寫。故事是描寫1920年代於南卡,查爾斯鎮(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有一名跛腳的黑人Porgy住在貧民窟,想要解救受到黑幫、淫媒及毒梟控制的貝絲(Bess)。

過兩天,美國即將出現一位非白人的總統,象徵美國已經是一個完全的種族平等國家。這是一百多年來,多少美國人、美國作家、政治家與藝術家努力的結果,這過程非常艱辛。喬治‧蓋希文推出此劇(1935年於紐約首演)時,並未為大眾廣為接受。直到1976年,休士頓大歌劇院演出喬治的原著全集,才被認為是藝術的勝利(休士頓歌劇院因此贏得當年東尼獎-Tony Award及葛萊美獎-Grammy Award)。九年以後,大都會歌劇院才首次演出此劇。
“Porgy and Bess”劇中有好幾首著名又膾炙人口的歌曲:
1. Summer time.:旋律是借用烏克蘭的催眠曲Oi Khodyt Son Kelo Vikon
( A Dream Passes by the Windows)
2. My Man’s Gone Now.
3. Oh Lawd, I’m on my way.
4. I Love You,Porgy.

喬治‧蓋希文自1937年起,罹患腦癌。於同年7月11日於手術中病逝,享年只有38歲。只比莫札特多一歲。數月以後,他所崇拜的法國作曲家拉威爾(Ravel)也在腦部手術中過世(1875-1937)。哥哥艾拉‧蓋希文享有長壽,於1983年去世時,得年87歲。

張思忠 著 Written by Abraham(Abe)S.C. Chang , Rotary Club of Taichung Tatong, January 18,2009 George Gershwin: An American in Pari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