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之歌:成田為三(曲) 林 古溪(詞)
Song of the Seashore(Hamabe no Uta)by Tamezo Narita and Kokei Hayashi
在古典音樂世界裏,美國無疑擁有最多的愛樂人口。令人意外的是:僅次於美國,最喜愛古典音樂的國家竟是日本。每年古典音樂的唱片(CD、DVD等)銷售,日本也是僅次於美國最大的市場。有音樂人口,當然也有相當的作曲家、樂團、演奏家及音樂作品。
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大量引進西方的政制及思潮。文化方面,大儒福澤諭吉(Fukuzawa Yukichi)一生鼓吹西洋文明,著作「西洋事情」、「學問之勤」、創辦「時事新報」及「慶應義塾」,鼓勵日本人學習歐美、勤學用功,並推動社會改革,算是為日本做了啟蒙工作。此後日本青年學子,遠赴歐美學習文學、法政、理工、科學、醫學、工藝、藝術及音樂者絡繹於途(相較其他國家,日本學者出國留學後,絕大部分都回國貢獻所學)。
日本自第五世紀起就有自己的固有音樂流傳下來。在此之前,根據古籍「古事紀」、「日本書紀」及「萬葉集」記載,日本人在古代已有自己的歌謠、舞蹈和樂器。日本與外國的音樂交流源遠流長,與亞、歐大陸的交流主要通過朝鮮及中原地區各朝代。公元7-8世紀,隋、唐代音樂傳入日本,701年,據「大寶律令」,在治部省下已設有專司舞、樂的官署,稱為「雅樂寮」。西元752年東大寺舉行大佛開光大典,已有職業音樂家及舞蹈家數百人表演傳統日本歌舞及三韓樂、唐樂、散樂、度羅樂及林邑樂等。日本從中原與朝鮮引進的舞、樂,從而加以融合、發展、保留的,可能比中、朝日後遺留下來的還豐富。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迅速汲取歐美音樂文化。進口的音樂系統稱為「洋樂」,傳統的音樂並沒有因而消失,稱之為「邦樂」。這兩種音樂並行不悖,流行於日本將近五十年並無交集。1920年代,盲人音樂家宮城道雄(Michio Miyagi 1894-1956)發起借用歐洲古典音樂作曲技巧創作日本傳統音樂,並使用傳統樂器演奏,受到日本民眾熱烈歡迎。1932年法國女小提琴家Renee Chemet 訪問日本,
聽到Miyagiu演奏他自己的”春之海”(Haru no Umi),深受感動,將之改編成小提琴曲,兩人到處日、洋合奏,發行唱片,轟動全國,也奠定Miyagi在國際樂壇的地位。
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總有幾首令人不知不覺會懷念,渴望加以聆賞或默默予以哼唱的歌。那應該是因為這樣的音樂已經深刻在心靈,當心靈躍動的時候,音樂自然共鳴而出。
對我而言,這首「海濱之歌」正是我的心上之歌。幾年前我在無線電台主持一個深夜古典音樂節目,就是以這首歌的管弦樂曲為節目招牌。它的曲、詞都是日本人作的,卻受到眾多聽眾的熱愛。
其實,我每次聽這首樂曲,腦海都會浮現兩種經驗。其一,當然是自己曾經到過的海濱經驗。其次,就是想像一位從未謀面的小孩的海濱經驗。
我想到一個英格蘭的小男孩在海邊撿拾貝殼,他到處搜尋,專心又仔細的比對,偶然他找到一個從來沒有人看過,既美麗又奇特的種類,他驚叫起來,所有他的同伴都圍過來,欣賞他的發現,分享他的喜悅……。
這個小孩不是別人,正是伊撒克˙牛頓(Isaac Newton 1643-1727)。有些人在爭議到底牛頓或萊布尼茲(G.W. Leibniz 1646-1716)誰先發明微積分時,牛頓說:「世人將來如何看我,我無從而知;對我自己來說,我只不過像一個在海濱嬉戲的小男孩,偶而檢到一顆光滑的原石或奇特的貝殼,然而,在我的面前,卻是無窮偉大,無人探索的海洋」。牛頓是既偉大又謙虛。所有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都以他為榮。
詩人亞力山大˙帕普(Alexander Pope 1688-1744)借用創世紀說:
「自然及自然律隱藏在黑暗中,上帝說:要有牛頓。於是就有光了。」
我對這首歌的兩位作者,所知有限。作詞家林古溪(Kokei Hayashi姓林,卻是道地的日本人)。1875年生於東京神田,是一位小學教師的兒子,少年時曾隨父親住過羽鳥,在那裏有美麗的辻堂海濱。它是林古溪創作的靈感來源。稍後他曾到東京池上的本門寺修行,畢業於東京文京區的哲學館(即今之東洋大學)教育學系。曾任立政大學及東洋大學教授及講師,是當代日本著名的漢學家,作過很多詩被譜成音樂。1947年去逝,得年72歲。
作曲家成田為三(Tamezo Narita 1893-1945),生於日本秋田縣一位公務員的家庭。他自己曾當過小學老師,1914年進入上野東京音樂學校(即今之東京藝術大學),受教於山田耕筰(Kosaku Yamada 1886-1965)。1916年,在校中(23歲)創作海濱之歌。29歲負笈德國,拜Robert Kahn為師,專攻和聲、對位及作曲。回國後擔任音樂教授及作曲。1944年二戰空襲中,自家被炸彈摧毀,可能受傷,次年病故。
這首歌,如果不是選擇很快的節奏,一開始旋律就令人感傷(有如心靈受創者在感傷或追憶失去的友人)。接著音樂有如岸邊吹起的陣風,聽著風聲,仰望雲朵,看著浪花,撿拾貝殼,不禁淒涼悲鳴,勾起思念家人的思緒,久久不能平抑。整個旋律,配合歌詞,自然諧和,有如天成。
為什麼說這也是一首情歌呢?原來1916年成田猶在東京音樂學校就讀時,暗中傾慕一位主修鋼琴的女同學。不久,成田聽說她的丈夫剛剛去逝,就找到一首詩,將它譜成音樂,寄給心目中的情人,並提獻給她:「獻給可愛的正子。」這份手寫的譜與詞就是「海濱之歌」。想不到正子動作比他更快,因為她已經與東京藝術大學名譽教授矢田部頸吉訂婚了。尚未出道的音樂系窮學生如何與教授比呢?結果成田收到的是退回的樂譜,附了一張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紙條:「我已經有了婚約」。不得已,成田只好將這首曲子公開發表,反而成為廣受喜愛的名作。據說,女主角倉田正子於成田去逝後,將這段羅曼史透露給她的義子,著名聲樂家鈴木義弘,並說,他對成田做了很殘酷的事,她每次唱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想到當時成田為三的心情,而無法釋懷。
前曾介紹過一首舒伯特的「聖母頌(Ave Maria)」,原是天主教祈禱的聖歌,由於非常熱門,如今已經成為純藝術歌曲。而「海濱之歌」,由於旋律婉約溫柔,歌詞優美動人,雖是情歌式的民謠,反而被一些華語教會改編成讚美聖歌。(只要上Youtube網站,即可點閱其詩詞。(以下為日文原詞及中文譯詞)。
あした浜辺を さまよえば
昔のことぞ 忍ばるる 風の音よ 雲のさまよ name="movie" value="http://www.youtube.com
寄する波も 貝の色も
Web linkage:
ゆうべ浜辺を もとおれ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jtszPCUhI8
昔の人ぞ 忍ばるる
寄する波よ 返す波よ
月の色も 星の影も
清晨躑躅海濱
昔日往事一一浮現
風的聲響啊 雲的樣貌啊
還有拍岸的波浪 貝殼的色彩
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