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純真及幽默的音樂
約瑟・海頓(1732-1809)第88號交響曲(1787)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88 in G major
海頓的音樂:
海頓是巴洛克音樂演進到古典音樂,轉折點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他奠定交響樂及以兩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與一把中提琴合奏的弦樂四重奏曲式,並為各種音樂作了無數的曲子,包括:至少104首交響樂(有可能高達168首),83首弦樂四重奏,31首鋼琴三重奏,67首提琴與低音樂器曲,52首鋼琴奏鳴曲,23部歌劇,13首合唱演唱劇,18首獨唱演唱劇,14首彌撒曲、5首神劇及其他許多宗教樂曲。
要作這麼多的曲子,(想想看貝多芬享年57歲,交響曲只作了9首,歌劇只1部,當然還有其他樂曲。),非得有敏捷的樂思與長壽不可。幸運之神眷顧海頓,也眷顧人類,讓他留下如此豐富的遺產。1756年海頓24歲時莫扎特才出生,莫扎特36歲去逝後,海頓又多活了18年,於1809年去逝時已78歲。當時代的音樂家,除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 1685-1759)活了74歲,其多產(至少40部歌劇、30部神劇及其他樂曲。)及長壽可以相媲美以外,可說無人能出其右。
如果要簡潔的形容海頓的音樂,可以用三個詞來形容,即〝美麗〞、〝純真〞及〝幽默〞。
1. 美的東西必須要契合人的心靈,滿足人的渴望。而海頓的音樂有一個使命,就是要滿足人心靈的需要,使聽眾得到快樂。
2. 海頓的音樂,線條簡潔而流暢,真情流露而不做作。
3. 海頓的音樂光線充足,積極明亮,簡單的說就是陽光愉悅。
4. 美的東西大多色彩豐富而不混濁。海頓的音樂也是一樣,總是層次細膩,羅列有緻,變化多端但不複雜,常常有幽默的編排,讓人會心一笑。(聽海頓的音樂要小心,不能打瞌睡,否則可能突然被驚醒-驚愕交響曲。也不要太早聽到樂隊停奏就拍手,可能只是長休止符而已,如Op. 33,50)
著名的音樂史家Alexander Waugh說海頓的「作品裡可不只有深刻的情感和悲傷,他是少數能夠以音樂表達純粹與快樂情緒的作曲家之一。」
不列顛指揮家西蒙・拉特(Simon Rattle)說海頓的音樂有不可思議的智慧,生動有趣已達圓滿的境界,他承先啟後,使交響樂蓬勃發展,成為音樂主流。
海頓第88號G大調交響曲:
海頓有兩組著名的交響曲,都與他一生主要的國外旅行有關:即1785-86年間,綽號叫巴黎交響曲(即第82至87號等6首交響曲)及1792-94年間綽號叫倫敦交響曲(即第93號至104號共12首交響曲,又名沙羅門交響曲)的兩組作品。兩個旅次間有6年,海頓停留在奧地利,並非毫無作為。他創作了5首精彩的交響曲,其中的頭一首,也是最美麗的一首,沒有特別的名號,卻是愛樂者及音樂家最激賞的,就是G大調的第88號交響曲。
這首作品配器相當標準,但演奏中,長笛、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及小號擔當重任。分四樂章:
1. 首 樂章:極慢板-快板(Adagio-Allegro)。
2. 第二樂章:慢板(Largo)。
3.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稍快板〞(Menuetto: Allegretto)。
4. 終 樂章:精神抖擻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
1785-94年是海頓創作的成熟期,本曲作於1787年,是巔峰之作。無論音樂的調配、樂器的佈置、旋律的釋放及情感的發揮都極盡清純美麗。偶爾還會感受到作曲家幽默的提示。海頓完全了解聽眾的想法和期待,偶而,他會把人帶到一個出人意表的境界,這就是海頓式的幽默。
音樂一開始,就是一段簡潔但極富表現的主題,預告一段重要的即將發生的奏鳴曲式的樂段。接下來的快板是海頓最緊湊的樂段,以七個音符組成的主題動機,堅定的脈動,貫穿整曲,有如著名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用四個音符的主題表達〝命運〞在叩門一般,一直衝擊全場。當然海頓的樂思比貝多芬樂觀的多,而且早了十多年,他的獨特之處是用長笛獨奏裝飾主題。
即使首樂章是如此富於能量,小號與定音鼓到第二樂章第41小節以前都是默不作聲,接著,才以驟不及防的速度,切入可愛的詩歌般的樂段。這好像在預告海頓未來的兩首交響曲風格:其一是〝驚愕交響曲(Symphony No.94 in G major Surprise)〞中突如其來的震驚,及〝軍隊交響曲(Symphony No.100 in G major Military)〞中打擊樂的突發效果。
D大調的慢板樂章主要由雙簧管慢板的裝飾奏開啟主題,三不五時切入管弦樂的和弦。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聽過這段音樂後說:「我的第九號交響曲也要這樣演奏。」這是海頓第一次在慢板樂章使用小號與定音鼓。莫扎特則在此之前的『里茲交響曲』用過小號與定音鼓於慢板樂章。
英國指揮家西蒙・拉特(Simon Rattle)說這是一首最有深度的音樂之一,充滿智慧又富含人性。
小步舞曲是典型的海頓式幽默經驗。樂句以快速的裝飾音密佈。三重奏的部分贏得日耳曼人暱稱〝風笛(Mit dem Dudelsack)〞,那是因為它的低音有著單純嗡嗡作響的風笛效果。
終樂章,海頓的手法如同許多其他終樂章,結合奏鳴曲及輪迴曲式,但結構緊湊,絲毫不影響令人屏息凝神又歡樂的結論。(1984年伯恩思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本樂章,伯公陶醉其中,手足舞蹈的時間比指揮的時間還多,令人會心一笑。)
少年海頓:
1732年3月31日在奧地利東南,靠近匈牙利的邊境有一個小村莊叫羅勞(Rohrau)誕生了一位男嬰,乳名叫〝小喬〞,父親叫馬修・海頓(Mathias Haydn),是一個馬車匠(wheelwright),母親叫馬麗亞(Maria)曾是宮廷裡的廚師。小喬出生時,身體羸弱,看起來不會有甚麼出息。因為父親的收入有限,僅足糊口,沒有餘錢供子女教育。
小喬的父母親不會讀樂譜,但爸爸卻是歌迷,熱衷唱民謠,常常全家或鄉里相偕唱歌,和樂融融。小喬的雙親很早就看出小喬的音樂天賦,並且知道在羅勞,小喬一輩子也甭想獲得正規的音樂訓練。因此,當一位來自鄰鎮海恩堡(Hainburg)擔任校長與詩班指揮的親戚法蘭克,說願意收留小喬為學徒時,他們雖然不捨,卻欣然接受這個提議,讓年僅六歲的小喬,離鄉背井到海恩堡去。看起來,好似皆大歡喜的安排,卻是少年海頓悲慘童年的開始。因為法蘭克只把海頓當廉價童工驅使。在唱詩班裡,唱歌是學到了,但在生活上,小喬卻不斷遭受責打與捱餓,而且一生再沒有機會回家與父母親團聚。
1740年小海頓被帶到維也納,追隨聖司提反大教堂樂長羅伊特(Georg Reutter)學習音樂並擔任詩班團員,前後九年,所受的待遇甚至比在海恩堡還糟。1749年11月羅伊特藉故(理由是海頓惡作劇,剪斷同詩班一位歌手的假髮辮子。)將變了嗓音,17歲的海頓逐出唱詩班,海頓身無分文,只有「三件舊襯衫和一件破外套」。
奮發的青年:
海頓並沒有被打敗,他在維也納街頭演奏小提琴維生,並以教授學生音樂取得微薄的收入。1754年海頓結識了義大利旅居維也納的作曲家兼歌唱家波波拉(Nicola Porpora),以擔任他的伴奏及雜役,換取波波拉免費教授他作曲與義大利文,海頓說他此時才真正的學到了「作曲的基本要理」。期間,海頓還結識了當代歐洲知名的德國作曲家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並受到他不斷的鼓勵。對海頓學習作曲影響最大的還有Johann Joseph Fux及C.P.E. Bach (J.S. 巴哈的小兒子)。
1755年海頓到菲恩貝格伯爵(Baron Carl Josef Fürnberg)的鄉間別墅演奏,創作了第一首弦樂四重奏。1759年波西米亞的莫爾青伯爵(Count Morzin)聘任他為樂隊長,海頓終於有了穩定的收入。二年後在奧地利財雄勢大又喜愛音樂的保羅親王(Paul Anton)之聘在艾斯特哈基家族所建的名為艾斯特哈查王宮(Esterhăza 如圖)擔任副樂長。1761年應保羅親王的指示,海頓創作一組描述清晨、午後及傍晚的三首交響曲(No.6.7.8)極為成功。1762年保羅親王去逝,繼任的是尼古拉斯親王(Nikolaus),也很賞識海頓,決定續聘海頓,而海頓也一直為他服務長達30年之久,期間,創作了大量的樂曲。沒有版權保護,海頓的作品被到處印刷販售及演奏,他的名聲也因此傳遍全歐到達英倫。巴黎交響曲(1785-86)及「基督十字架七言(1786)」都是此時應國外的邀約而作。
1784年,海頓結識莫扎特,兩人惺惺相惜,互相欣賞。海頓一有機會,從艾斯特哈查回到維也納,便找莫扎特一起演奏弦樂四重奏。海頓極欽佩莫扎特的天分,並毫不吝嗇的對別人稱讚他。回報知音,莫扎特做了六首四重奏題獻給海頓(即K387、421、428、458、464及K465,1782-1785間)。今天統稱為「海頓」弦樂四重奏,都是莫扎特最精華的作品。
海頓為人隨和友善,常常喜樂又有好脾氣,特別喜歡幽默,甚至惡作劇,在音樂裡也有這種動作,所以他的朋友很多,特別是艾斯特哈基(Esztherhazy)宮廷裡的樂團團員們非常愛戴他,都稱他「海頓老爹(Papa Haydn)」。
海頓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每當作曲遭遇困難時就祈禱,他說,對他來說這甚有幫助。通常他每次作曲,都在曲譜首頁上寫「in nomine Domine」即「奉主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Lord),曲譜終結時寫「Laus Deo」即「讚美神」(praise be to God)。
由於海頓少年時常遭飢餓虐待,營養不良,所以身材瘦小。相貌也不帥,而且因長天花而痲臉。他的傳記作家迪斯(Dies)說:「他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女性崇拜又喜歡他,肯定不是因為他的長相。」
康奈爾大學音樂史家James Webster說:「以海頓音樂的質與量加上歷史的重要性,當代作曲家無出其右。」
所有音樂家中,以海頓的音樂有最多的「暱稱(綽號)」或特別標題。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標題(有些是後人加上的標題)。
交響曲:
第6號 No. 6 in D Major, Le Matin(1761), 早晨
第7號 No. 7 in C Major, Le Midi(1761), 午後
第8號 No. 8 in G Major, Le Soir(1761), 黃昏
第22號 No. 22 in E-flat major, Philosopher(1764), 哲學家
第26號 No. 26 in D Major, Lamentation(1770), 哀歌
第30號 No. 30 in C Major, Alloluia(1765), 哈利路亞
第31號 No. 31 in D Major, Hornisignal(1765), 角號
第38號 No. 38 in C Major, Echo(1769), 回聲
第43號 No. 43 in E-flat major, Mercury(1772), 水星
第44號 No. 44 in E Minor, Trauer(1772), 輓歌
第45號 No. 45 in F-sharp major, Farewell(1772), 告別
第73號 No.73 in D major, La Chasse(1782), 狩獵
第82-87號 巴黎交響曲(1785-1786),(共六首,其中No.82 熊、No.83
母雞、No.84 奉主的名、No.85 王后。)
第92號 No.92 in G major, Oxford 1789, 牛津
第93-104首倫敦交響曲,共12首,其中No.94 in G major, Suprise(1791),驚愕;No.96 in D major, Miracle(1791),神蹟;No.100 in G major, Military(1793-94),軍隊;No.101 in D major, The Clock(193-94),時鐘;No.104 in D major, London(1795),倫敦。
四重奏:
太陽四重奏 1772(包括No.23-28六首)
俄羅斯四重奏 1781(包括No.29-34 六首)
普魯士四重奏 1787(包括No.36-41 六首)
第62號四重奏 皇帝(Emperor或Kaiser)
1772年Nicolaus親王突然決定在艾斯特哈扎王宮多住3個月,急壞了所有家眷留在維也納,睽別家人三個月,行李都打點好等著回家的樂團團員,樂長海頓當然知道他們的心情,可是也不能任意冒犯有生殺大權的選侯,於是海頓心生一計,在親王御前演奏會上演奏一首新曲,取名叫告別。曲中表達了團員思念家人的情緒,最後終樂章,一件接一件的樂器逐漸休息離場,到最後只剩下兩隻小提琴拉奏告別的驪歌,燭火也逐漸熄滅了。親王目睹此情,當然瞭解海頓,也就欣然同意樂團如期回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lURvraEme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lURvraEmeY
張思忠 作
October 18,2009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