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瓦第:和諧的靈感大協奏曲,第八首
雙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1712)Rv. 522
十七世紀的六零及七零年代是義大利古典巴洛克音樂的巔峰時期。在歌劇方面A.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創作了至少88部歌劇(可惜保存下來的大約只剩一半),奠定了義大利歌劇的基礎。 在器樂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則是安東尼•路西歐•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8-1741),他一生創作歌劇約45部、清唱劇40部及協奏曲超過500首,代表了協奏曲進步風格的發展。也由於他到處旅遊發表他的作品,為協奏曲帶來的熱情與嶄新的活力,影響了整個歐洲。之後有許多作曲家學習及模仿他的協奏曲,其中最偉大的一位就是音樂之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韋瓦第,人稱「紅神父(il Prete Rosso – or The Red Priest,因為他滿頭紅髮,可能是家族遺傳,據說他父親也是紅頭髮)」,生於當時極為富庶先進的獨立王國威尼斯。父親名叫吉歐凡尼•巴蒂斯塔(Giovanni Battista),本來是一位理髮師,後來轉行成為颇有成就的專業小提琴師,當然也是小安東尼的啟蒙老師。他與當時著名的歌劇作曲家吉歐凡尼•雷格連其(Giovanni Legrenzi 1662-1690,當時任聖馬可大教堂樂長)都是威尼斯的音樂家協會(Sowegno dei musicisti di Santa Cecilia)的創始人。小安東尼的作曲訓練很可能就是受到他的教導。
小安東尼於1678年3月4日出生,當天就領小兒洗禮,這種事颇不尋常,因為當時的習俗通常是等到嬰兒2-3月大,較強壯時才領洗。據說這是因為他一出生就非常纖弱,父母擔心他撐不到領洗之時,另一個原因,據說是當天威尼斯發生大地震。總之,到了1693年,15歲時,他的父母決定把他獻給教會,送他入學接受神父訓練。
由於安東尼自幼患有氣喘病,無法學習管樂器,於是他就專攻小提琴及作曲。1703年成為「紅神父」以後,他被教會任命為威尼斯一所育幼院的小提琴教師。(當時威尼斯共有四所相同性質的育幼院,專門收容被拋棄的、失去雙親的或雙親無力扶養的兒童。若是男童,就傳授予手藝,滿十五歲時離院,獨立生活;若是女童,則教授音樂,天賦好的就留在院中,組成合唱團及交響樂團)。1716年他更成為該育幼院的音樂總監(Music director)。在這段期間,韋瓦第為樂團譜寫了無數的器樂曲,使得這支完全由育幼院女孩們組成的樂團,名聞遐邇,而韋瓦第也因此聲譽日隆成為著名的音樂家。
韋瓦第的五百首協奏曲中,有接近半數是寫給小提琴和樂團的。有一百多首是為其他樂器(如:低音管、大提琴、雙簧管、長笛等)和樂團所寫。另外大約一百五十首是為獨奏樂群(即由多位獨奏者所組成的小型室內樂)和樂團所寫。(也就是所謂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或稱管絃樂協奏曲Orchestral concerto)。
在這些協奏曲中,有許多是附有「標題」的協奏曲-典型的標題音樂-即在音樂中敘說故事。最著名的是「四季(The Four Seasons)」,在此曲中,他還附上了一組十四行詩,清楚的告訴演奏者他的音樂在描繪什麼。
這一組名為「和諧的靈感-大協奏曲」(L’estro Armonico Concerti grossi)是韋瓦第1712年為一組小提琴獨奏、雙小提琴及四小提琴的協奏曲所下的標題。這一組共十二首的協奏曲,奠定了韋瓦第崇高的作曲家聲望。而其中更以這首第八號雙小提琴協奏曲最為活潑、出色。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 板:a小調。以「利都奈羅」(ritornello)曲式呈現。主題由兩個樂思組成,一個建立在同音反覆上,另一個建立在琶音模式上。由小提琴聲部帶領著絃樂團在C大調、a小調、e調間合奏與競逐,最後再回到a小調華麗的結束此樂章。
第二樂章-最緩板:d小調。在弦樂團及簡單的伴奏中,韋瓦第巧妙的賦予了小提琴獨奏者充分的自由來演釋這一個華麗但不失沈穩的樂章。小提琴美妙且扣人心弦的特質,在此樂章展露無疑,令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感。
第三樂章-急 板:a小調。又是以「利都奈羅」的曲式來譜寫。有力的、敲擊般的節奏快速的行進著。奔騰的旋律及強烈節奏的特色,清楚的為韋瓦第在樂曲的終樂章簽下了無人可以模仿的名號。
Youtube link recommen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5YuTmtkS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321buoIimE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A大調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A大調,(1811-1812)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by Ludwig van Beethoven
貝多芬(1770-1827)的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作品編號92是1811年貝多芬因病移居波西米亞(Bohemia)之鐵普利斯(Teplice)時開始構思,次年完成。作品獻給他的贊助人-富利斯伯爵(Count Moritz von Fries)。
眾所周知,貝多芬一生共做了九首不朽的交響曲,其中第三首-英雄、第五首-命運及第九首-合唱交響曲最為著名,為世人喜愛及談論,可說是叫好又叫座。其他較不出名的第七首,雖然名聲沒有那麼響亮,卻是貝多芬自認為最滿意也是最好的作品。俗話說:「曲高和寡」,雖然說大眾化的音樂不必然是好,但不大眾化的音樂卻也不必然不好。這是因為藝術價值不必然相等於通俗價值。
有一本貝多芬的書,記載某段1808事蹟,說當時,貝多芬已寫出第七號交響曲的架構。曲中的某些主題,甚至可以追溯到1783少年期的貝多芬作品。(當時少年貝多芬任教堂的大鍵琴與風琴師助理。)
雖然1811¬¬-1812這段時間,由於家庭與戰亂,貝多芬的作品明顯減少,但卻醞釀出最精采的第七號交響曲。大師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稱讚它說:「至聖至神之舞(The apotheosis of the dance.)。」這是最好的音樂所受到最有深度的讚美!
第一樂章:持續的稍微活潑輕快板(Poco sostenuto Vivace),是追憶故鄉農民的節慶裡動人的韻律。以奏鳴曲的曲式呈現。
第二樂章:稍快板-Allegretto。而非一般的最緩板(Largo)或慢板(Adagio)。A小調,極莊嚴優雅,絲毫不媚於世俗。首演時曾被安可,至今仍然極受歡迎。
第三樂章:急版-甚加急板-Presto-Assai meno presto。有3/4是圓舞曲式,讓人想起穿著華服的舞者婆娑起舞。是詼諧曲及三重奏曲-以奧地利聖歌為骨幹。
終樂章:燦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似乎以控制不住的步調往前衝撞,好像整個樂團在劇院內奔騰,攫取到有史以來最美麗的交響樂所帶來的歡樂"(by Geoff Kuenning 1995)。
本交響曲於1813年12月8日(拿破崙侵入奧地利及蘇俄之次年)於維也納為紀念『漢淖戰役(Battle of Hanau)。』受傷官兵義演音樂會首演,與『威靈頓勝利交響曲(即戰爭交響曲-Op.91,是貝多芬1813年所做的小型交響曲,獻給英皇喬治四世)』一道演出。反應很熱烈,第二樂章被安可一次。事後小提琴手路易˙史波爾曾特別提到貝多芬當場的表現:「為了強調,他的雙手猛烈的張開…在進入強音時他跳入空中。」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by Ludwig van Beethoven
貝多芬(1770-1827)的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作品編號92是1811年貝多芬因病移居波西米亞(Bohemia)之鐵普利斯(Teplice)時開始構思,次年完成。作品獻給他的贊助人-富利斯伯爵(Count Moritz von Fries)。
眾所周知,貝多芬一生共做了九首不朽的交響曲,其中第三首-英雄、第五首-命運及第九首-合唱交響曲最為著名,為世人喜愛及談論,可說是叫好又叫座。其他較不出名的第七首,雖然名聲沒有那麼響亮,卻是貝多芬自認為最滿意也是最好的作品。俗話說:「曲高和寡」,雖然說大眾化的音樂不必然是好,但不大眾化的音樂卻也不必然不好。這是因為藝術價值不必然相等於通俗價值。
有一本貝多芬的書,記載某段1808事蹟,說當時,貝多芬已寫出第七號交響曲的架構。曲中的某些主題,甚至可以追溯到1783少年期的貝多芬作品。(當時少年貝多芬任教堂的大鍵琴與風琴師助理。)
雖然1811¬¬-1812這段時間,由於家庭與戰亂,貝多芬的作品明顯減少,但卻醞釀出最精采的第七號交響曲。大師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稱讚它說:「至聖至神之舞(The apotheosis of the dance.)。」這是最好的音樂所受到最有深度的讚美!
第一樂章:持續的稍微活潑輕快板(Poco sostenuto Vivace),是追憶故鄉農民的節慶裡動人的韻律。以奏鳴曲的曲式呈現。
第二樂章:稍快板-Allegretto。而非一般的最緩板(Largo)或慢板(Adagio)。A小調,極莊嚴優雅,絲毫不媚於世俗。首演時曾被安可,至今仍然極受歡迎。
第三樂章:急版-甚加急板-Presto-Assai meno presto。有3/4是圓舞曲式,讓人想起穿著華服的舞者婆娑起舞。是詼諧曲及三重奏曲-以奧地利聖歌為骨幹。
終樂章:燦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似乎以控制不住的步調往前衝撞,好像整個樂團在劇院內奔騰,攫取到有史以來最美麗的交響樂所帶來的歡樂"(by Geoff Kuenning 1995)。
本交響曲於1813年12月8日(拿破崙侵入奧地利及蘇俄之次年)於維也納為紀念『漢淖戰役(Battle of Hanau)。』受傷官兵義演音樂會首演,與『威靈頓勝利交響曲(即戰爭交響曲-Op.91,是貝多芬1813年所做的小型交響曲,獻給英皇喬治四世)』一道演出。反應很熱烈,第二樂章被安可一次。事後小提琴手路易˙史波爾曾特別提到貝多芬當場的表現:「為了強調,他的雙手猛烈的張開…在進入強音時他跳入空中。」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The Blue Danube : Johann Strauss II
藍色多瑙河華爾滋:小約翰史特勞斯
Johann Strauss Ⅱ(1825-1899):The Blue Danube,Op314
姓史特勞斯的作曲家很多,因為它是日耳曼的大家族。在德國的有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他著名的作品有“阿爾卑斯山交響曲”及前曾介紹過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在奧地利的除奧料卡‧史特勞斯(O. Strauss,1870-1954)以外,就屬父子兩代都叫約翰的老、小史特勞斯最為有名。各家族並無親戚關係。
老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Ⅰ,1804-1849)或稱為Johann Strauss, Sr.或Johann Strauss the Elder,生於維也納。是奧地利浪漫時期作曲家,以寫作舞曲(Waltzes)聞名。他和他的搭擋約瑟‧蘭納(Josef Lanner)共同改良奧地利的農村舞蹈的舞式及音樂,使之成為奧地利全國的“國舞”,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為之瘋狂。老約翰甚至自組樂團巡迴歐洲(主要是法國與英國)推廣演奏。自己作曲兩百多首,奠立了華爾滋音樂的王朝,並使自己的兒子,小約翰成為當世代的“華爾滋之王”(The Waltz King)。他最著名的華爾滋是“羅麗萊之歌”(Lorelei Rheinklänge),最著名的作品是“拉德茨基進行曲”(Radetzky March)。老約翰的祖父是猶太人名叫Johann Michael Strauss,父親叫佛朗滋‧波吉阿斯(Franz Borgias Strauss)經營旅館,晚年溺死於多瑙河(相傳為自殺)。
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Ⅱ,1825-1899)全名是Johann Baptist Strauss,或Johann Strauss, Jr.,或Johann Strauss the Younger。擅長的作曲是輕音樂,尤其是舞曲及輕歌劇。一生作曲超過五百首的華爾滋、波卡(Polkas)、瓜德利(Quadrilles法國方舞曲)、芭蕾及其他舞曲及歌劇。十九世紀華爾滋得以盛行於維也納,他的貢獻最大。
老約翰希望小約翰成為銀行家而不是音樂家。可惜事與願違,他的三個兒子,倒有兩個(另一位是老么愛德華Eduard)成了音樂家。他最為世人喜愛的作品有“藍色多瑙河”,“皇帝華爾滋”(Kaiser Walzer,Op437,1889),維也納森林的故事(Tales from the Vienna Woods),閒嗑牙波卡(舞曲)(Tritsch-Tratsch-Polka,Op214),及輕歌劇蝙蝠(Die Fledermaus)與吉普賽男爵(The Gypsy Baron or Der Zigeunerbaron)
小約翰從小喜愛音樂,雖然父親可能是為了避免兒子重蹈自己嚴苛的音樂生涯而極力反對,仍然暗中向老爸樂團的小提琴首席Franz Amon偷學拉小提琴。有一天老約翰發現兒子秘密練習小提琴,勃然大怒,把小約翰鞭笞個半死,說要把音樂從這小孩身上打跑。幸也不幸,老約翰有一天突然另結新歡而離家出走,小約翰終於在母親支持下得以專心學習音樂。
小約翰的作曲家之路的確困難重重,最大的阻力竟然來自父親。青年小約翰想自組樂團演奏自己的作品,要租用場地竟然租不到,因為大家都怕因此得罪老約翰。直到1944年10月才在維也納郊區租到場地,以自己的小樂團演奏自己的作品。自此,父子變成敵對競爭者。
1848年2月維也納發生平民革命,父子兩人各據一方,老約翰效忠王室並作曲“拉德茨基進行曲”(Radetzky March,Op228)以為慶祝,日後成為他最有名的作品。小約翰支持平民及青年革命,作曲“自由華爾滋”(Freiheitslieder-Songs of Freedom,Op52),“青年之歌”(Burchenlieder,Op55),“革命進行曲”(Revolutions March,Op54)及弦樂重奏曲“學生進行曲”(Studenten March,Op56)。他因此受到相當不利的杯葛與迫害,還因公然演奏馬賽進行曲,遭當局逮捕。
藍色多瑙河德文名字是“在美麗的藍色多瑙河上”(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編號314首,作於1866年,作曲家時年41歲)。首演於次年2月13日於維也納男生合唱協會(Vienna Men’s Choral Association)。本曲今天已成為音樂史上最熱門的管弦樂曲。然而首演並不頂轟動。不過當地的報導卻是贊譽有嘉。他自己則說:「魔鬼取走這首華爾滋,我唯一的擔心是尾曲──總之希望它成功!」
首演後,歌詞部份,由合唱協會詩人Joseph Weyl填詞,事後小約翰也加以擴充,同年在巴黎博覽會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今天較普遍的樂式是管弦樂曲。另一套由Franz von Gernerth譜詞的Donau so blau在某些場合也常演奏。
在感性的維也納意涵裡,這首曲子已經成了非正式的奧地利的國歌。在傳統的“維也納新年音樂節”( Vienna New Year’s Concert)中,它是必備的安可曲。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小約翰的好朋友,小約翰曾為他作一首華爾滋(Be Embraced, You Millions!Op443)。有一次小約翰的第三任妻子Adele趨前向布拉姆斯索取簽名,布拉姆斯寫出“藍色多瑙河”的首幾個小節後在下面寫了一行字:可惜不是布拉姆斯的作品。(Unfortunately, NOT by Johannes Brahms)。
要聆賞藍色多瑙河,不妨參考下面的說明:
始奏: 太陽慢慢升起
清晨逐漸甦醒,環顧四周,光線觸撫之處無不和平與安詳。
1分30秒:突然,所有守護神都站出空曠的大舞台,跳起華爾滋。
1分50秒:遠眺多瑙河,清風徐來,撥弄你的髮絲,拂動水面,捲起一層
層的波紋,再漸漸堆積成波浪。
2分00秒:波浪捲起,然後消退。
波浪再捲起,又消退了。
2分20秒:好了,每個在舞台上的人都開始跳起舞來了。
2分40秒:其他的部份,就任由你的想像力飛舞翱翔吧!
3分20秒;最美妙的部份來了。我的腳、我的身心都禁不住開始舞動起來
我來,我來,我來了, 我婆裟起舞。
5分30秒:再旋轉一趟吧。啊,我已經陶醉了。
6分40秒:還沒完!我們送這些河水回他的故鄉吧。
張思忠作April 29,2009
台中大同扶輪社RC Tatong
Johann Strauss Ⅱ(1825-1899):The Blue Danube,Op314
姓史特勞斯的作曲家很多,因為它是日耳曼的大家族。在德國的有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他著名的作品有“阿爾卑斯山交響曲”及前曾介紹過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在奧地利的除奧料卡‧史特勞斯(O. Strauss,1870-1954)以外,就屬父子兩代都叫約翰的老、小史特勞斯最為有名。各家族並無親戚關係。
老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Ⅰ,1804-1849)或稱為Johann Strauss, Sr.或Johann Strauss the Elder,生於維也納。是奧地利浪漫時期作曲家,以寫作舞曲(Waltzes)聞名。他和他的搭擋約瑟‧蘭納(Josef Lanner)共同改良奧地利的農村舞蹈的舞式及音樂,使之成為奧地利全國的“國舞”,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為之瘋狂。老約翰甚至自組樂團巡迴歐洲(主要是法國與英國)推廣演奏。自己作曲兩百多首,奠立了華爾滋音樂的王朝,並使自己的兒子,小約翰成為當世代的“華爾滋之王”(The Waltz King)。他最著名的華爾滋是“羅麗萊之歌”(Lorelei Rheinklänge),最著名的作品是“拉德茨基進行曲”(Radetzky March)。老約翰的祖父是猶太人名叫Johann Michael Strauss,父親叫佛朗滋‧波吉阿斯(Franz Borgias Strauss)經營旅館,晚年溺死於多瑙河(相傳為自殺)。
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Ⅱ,1825-1899)全名是Johann Baptist Strauss,或Johann Strauss, Jr.,或Johann Strauss the Younger。擅長的作曲是輕音樂,尤其是舞曲及輕歌劇。一生作曲超過五百首的華爾滋、波卡(Polkas)、瓜德利(Quadrilles法國方舞曲)、芭蕾及其他舞曲及歌劇。十九世紀華爾滋得以盛行於維也納,他的貢獻最大。
老約翰希望小約翰成為銀行家而不是音樂家。可惜事與願違,他的三個兒子,倒有兩個(另一位是老么愛德華Eduard)成了音樂家。他最為世人喜愛的作品有“藍色多瑙河”,“皇帝華爾滋”(Kaiser Walzer,Op437,1889),維也納森林的故事(Tales from the Vienna Woods),閒嗑牙波卡(舞曲)(Tritsch-Tratsch-Polka,Op214),及輕歌劇蝙蝠(Die Fledermaus)與吉普賽男爵(The Gypsy Baron or Der Zigeunerbaron)
小約翰從小喜愛音樂,雖然父親可能是為了避免兒子重蹈自己嚴苛的音樂生涯而極力反對,仍然暗中向老爸樂團的小提琴首席Franz Amon偷學拉小提琴。有一天老約翰發現兒子秘密練習小提琴,勃然大怒,把小約翰鞭笞個半死,說要把音樂從這小孩身上打跑。幸也不幸,老約翰有一天突然另結新歡而離家出走,小約翰終於在母親支持下得以專心學習音樂。
小約翰的作曲家之路的確困難重重,最大的阻力竟然來自父親。青年小約翰想自組樂團演奏自己的作品,要租用場地竟然租不到,因為大家都怕因此得罪老約翰。直到1944年10月才在維也納郊區租到場地,以自己的小樂團演奏自己的作品。自此,父子變成敵對競爭者。
1848年2月維也納發生平民革命,父子兩人各據一方,老約翰效忠王室並作曲“拉德茨基進行曲”(Radetzky March,Op228)以為慶祝,日後成為他最有名的作品。小約翰支持平民及青年革命,作曲“自由華爾滋”(Freiheitslieder-Songs of Freedom,Op52),“青年之歌”(Burchenlieder,Op55),“革命進行曲”(Revolutions March,Op54)及弦樂重奏曲“學生進行曲”(Studenten March,Op56)。他因此受到相當不利的杯葛與迫害,還因公然演奏馬賽進行曲,遭當局逮捕。
藍色多瑙河德文名字是“在美麗的藍色多瑙河上”(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編號314首,作於1866年,作曲家時年41歲)。首演於次年2月13日於維也納男生合唱協會(Vienna Men’s Choral Association)。本曲今天已成為音樂史上最熱門的管弦樂曲。然而首演並不頂轟動。不過當地的報導卻是贊譽有嘉。他自己則說:「魔鬼取走這首華爾滋,我唯一的擔心是尾曲──總之希望它成功!」
首演後,歌詞部份,由合唱協會詩人Joseph Weyl填詞,事後小約翰也加以擴充,同年在巴黎博覽會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今天較普遍的樂式是管弦樂曲。另一套由Franz von Gernerth譜詞的Donau so blau在某些場合也常演奏。
在感性的維也納意涵裡,這首曲子已經成了非正式的奧地利的國歌。在傳統的“維也納新年音樂節”( Vienna New Year’s Concert)中,它是必備的安可曲。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小約翰的好朋友,小約翰曾為他作一首華爾滋(Be Embraced, You Millions!Op443)。有一次小約翰的第三任妻子Adele趨前向布拉姆斯索取簽名,布拉姆斯寫出“藍色多瑙河”的首幾個小節後在下面寫了一行字:可惜不是布拉姆斯的作品。(Unfortunately, NOT by Johannes Brahms)。
要聆賞藍色多瑙河,不妨參考下面的說明:
始奏: 太陽慢慢升起
清晨逐漸甦醒,環顧四周,光線觸撫之處無不和平與安詳。
1分30秒:突然,所有守護神都站出空曠的大舞台,跳起華爾滋。
1分50秒:遠眺多瑙河,清風徐來,撥弄你的髮絲,拂動水面,捲起一層
層的波紋,再漸漸堆積成波浪。
2分00秒:波浪捲起,然後消退。
波浪再捲起,又消退了。
2分20秒:好了,每個在舞台上的人都開始跳起舞來了。
2分40秒:其他的部份,就任由你的想像力飛舞翱翔吧!
3分20秒;最美妙的部份來了。我的腳、我的身心都禁不住開始舞動起來
我來,我來,我來了, 我婆裟起舞。
5分30秒:再旋轉一趟吧。啊,我已經陶醉了。
6分40秒:還沒完!我們送這些河水回他的故鄉吧。
張思忠作April 29,2009
台中大同扶輪社RC Tatong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