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 聖賞:動物狂歡節組曲
第13首天鵝(1886)
C.C. Saint-Saëns(1835-1921):The Swan from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請問你喜歡什麼動物呢?假設你擁有一個小動物園,你想豢養什麼動物在裡面呢?又假設你要舉辦一個動物party,你希望邀請什麼動物來狂歡呢?法國最有智慧與幽默的音樂家聖賞(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說他要邀請的動物是:1.獅王、2.母雞與公雞們、3.野騾子們、4.烏龜們、5.大象、6.袋鼠們、7.水族、8.長耳類動物們、9.森林深處的杜鵑、10.鳥類、12.化石、13.天鵝和一種很特殊的動物-11.一群鋼琴家。1866年當他在奧地利一個小村莊渡假時,為每類動物譜做一個樂章,總共13種動物加上總結的終樂章,共14樂章組成「動物狂歡節組曲(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有趣的是,由於聖賞是一位小心又潔身自好的作曲家,他作完全曲後,顯然擔心這些音樂與標題有點玩世不恭,影響他的聲譽,除了第十三樂章天鵝以外,在生前並未同意出版及演出。(只有在私下表演給如李斯特等親密好友聽過。)
聖賞於1921年去逝以後,如其遺囑所願,出版了全部樂章(已是創作後35年!),迅速成為他最受歡迎的作品。音樂老師與學童尤其喜愛。與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與布列頓的青年交響樂指導(Prokofiev’s Peter and the Wolf and Britten’s 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常並列一張CD熱賣。
聖賞原曲是為一組小樂團而作,包括長笛或短笛、豎笛(降B或C調)、雙鋼琴、玻璃碗琴(Glass armonica 如上圖中)、木琴、雙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今天,演奏時都用全副交響樂團,並以鐘琴替代玻璃碗琴。
第十三首天鵝(The Swan, or Le Cygne),原創曲式是G大調,6/4拍,以大提琴次高音(tenor clef) 或低音(bass clef)獨奏及雙鋼琴伴奏。今天,常以單鋼琴或豎琴伴同大提琴演出。當然也可以隨需要而變化。
1947年,當代最著名的大提琴家皮亞提戈斯基(Gregor Piatigorsky,1903-1976,生於烏克蘭之猶太裔美籍大提琴家。時任茱麗亞音樂院首席小提琴老師的伊凡‧賈拉美亞-Ivan Galamian 1903-1981,曾說,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弦樂演奏家。皮亞提戈斯基的演奏以忠於原創出名。)在紐約卡內基廳(Carnegie Hall)演奏天鵝,在他的兩側是穿著白色禮服的美麗演奏家,排成天鵝的雙翼,以豎琴伴奏。皮亞提戈斯基閉著眼睛,非常投入的以震動音拉出天鵝旋律,琮琮的琴音緩緩流出,令人有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之感。
由於天鵝旋律緩慢、低沉,又由大提琴流出,讓人忍不住有哀傷的感覺,1905年,著名的芭蕾舞蹈家巴夫洛娃(Anna Pavlova1881-1931)及編舞家佛金(Michel Fokine 1880-1942)將本樂章用於其創作舞劇”垂死的天鵝”(The Dying Swan)。46年以後,巴夫洛娃在她 70歲生日再一次擔綱,作告別演出,以人喻天鵝,觀眾無不動容,成為她一生的招牌舞台劇。
聖賞生於巴黎,三個月大父親就去逝。由母親Clémence和姨婆Charlotte Masson帶大。兩歲半開始Masson就教導他鋼琴與其他樂器。聖賞是個天才兒童,兩歲時就展現出絕對音感,三歲開始學閱讀及書寫,四歲創作第一首鋼琴短曲,五歲公開演出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七歲已精通拉丁文,十歲演出自己的音樂會,曲目有莫扎特的第15號鋼琴協奏曲(K450),韓德爾、卡爾布連納(Kalkbrener)、胡麥爾(Hummel)及巴哈的作品,外加安可時,不看譜,彈出32首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的任一首,震驚全歐,連美國波士頓都有報導。
聖賞13歲進入巴黎音樂院,從傑克斯‧哈樂威(Jacques Halévy)學習風琴與作曲。聖賞少年起即贏得許多音樂比賽首獎,並因此得識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1853年發表他的第一號交響曲(Symphony No.1, in E-flat major),驚駭不少作曲家及樂評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評論說:「他無所不知,只欠缺無經驗。」(He knows everything, but lacks inexperience.)。
成年後聖賞在幾個著名的教堂任風琴師。1857年起二十年,他在聖母院大教堂(L’ église Sainte-Marie-Madeleine)任首席風琴師,每週都為巴黎民眾公開即興演出,1866年李斯特前往聆賞後說他是世界最偉大的風琴家。
1861年至1865年,聖賞擔任伊科‧尼德梅耶音樂院(École Niedermeyer)鋼琴老師,除教授巴哈與莫扎特古典音樂外,也教授李斯特、古諾(Gounod)、舒曼(Sehumann)、白遼士(Berlioz)及華格納(Wagner)等當代音樂家的音樂。
--2--
他有兩位學生,安德烈‧麥沙格(Andre Messager)及佛瑞(Gabriel Fauré)成為著名的鋼琴家及作曲家。
聖賞多才多藝,他研究領域廣博,舉凡地理、建築、博物、鱗翅類昆蟲無不精通。平常除作曲、演奏、書寫樂評外,他常與當代歐洲科學家討論建築之傳音(acoustics)、玄學、羅馬劇院裝飾及古代樂器。他寫過一本哲學著作:神祕學
之問題(Problemes et Mystéres)談到以科學與藝術替代宗教。他的悲觀及無神論主張影響往後的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他的文學成就,包括一部詩集Rimes familiéres,一部滑稽喜劇La Crampe des ecrivains。他同時也是法國天文學會會員;講授有關幻覺的專題,擁有自己專屬的天文望遠鏡,甚至籌劃音樂會以響應日蝕來臨。
一般來說,聖賞的音樂,結構完整,技巧無懈可擊,但失之乾澀,較欠缺生氣與情感。有人說他的作品晶瑩剔透、明亮美麗、專業,從不逾越。
聖賞寫作生命很長(從四歲開始寫作,直到86歲),所做四首交響曲,十三齣歌劇中「參孫與大莉拉(Samson et Dalila)」及「骷髏之舞(Danse Macabre)」,仍極為世人喜愛。五首交響曲中,廢棄了第一及第三首。他有五首鋼琴協奏曲,三首小提琴、兩首大提琴協奏曲及二首獨奏及交響樂小協奏曲。其中g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及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仍很受歡迎。
為了演奏聖賞晚年(1886)所做最後一首第三號管風琴交響曲(悼念李斯特而作),法國請了當代最著名的管風琴家Aristide Cavaillé-Coll製作一套嶄新大管風琴,象徵十九世紀末法國的〝偉大〞成就。在此同時法國建造了艾斐爾鐵塔、舉辦了巴黎世博會,是法蘭西科技、文明精進的黃金時期(Beautiful Era 或Belle Epoque)。極富自信、莊嚴的第四樂章,反映歐洲對科技及科學的「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的信心。由於聖賞所用的精確對位,他被稱為「最有德國風味的法國作曲家(the most German of all French composers)」。
觀賞馬友友演奏天鵝,請上以下Youtube we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gRAA-ew0H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ZCBAD-wVGI
(played by Piatigorsky) Written by Abraham (Abe) S. C. Chang
For Rotary Club of Taichung Tatong
June 6, 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