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史麥塔納:伏爾塔瓦河(莫爾道河)(E小調,1874)
Bedrich Smetana(1824-1884):Vltava(die Moldau)from Ma Vlast in E minor

  捷克的國寶,音樂家史麥塔納(Bedrich Smetana 1824-1884),如果還活在世上,一定希望用伏爾塔瓦河(Vltava)取代莫爾道河(die Moldau)來介紹他一系列Má Vlast六首交響詩(Symphonic poems)中的第二首E小調作品。因為Vltava是捷克語,而後者是日耳曼語(波西米亞當時的統治者,奧地利所使用的語言)。沒有人會責怪他在三十二歲以前,所有的作品都用德文(日耳曼文German)書寫。因為他從小就被當作說德語的人教養長大的,當時捷克的民族主義意識則尚待啟蒙。(德弗札克的處境類似)。
l 史麥塔納對捷克文化的貢獻,無與倫比。有如西貝流士之於芬蘭。捷克人民對史麥塔納非常尊崇。他不但創建捷克音樂學院,他的歌劇“李布塞”(Lebusa or Lebuse)及“交易新娘”(The Bartered Bride)及交響詩“我的祖國” Ma Vlast (My Fatherland)每年在“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國家音樂節是必備的曲目。
史麥塔納,1824年出生於奧地利帝國之波西米亞之利托米什爾城(Litomyšl-在現今捷克東北部的小城),父親是啤酒釀造商,會拉小提琴,家裡常有音樂聚會。史麥塔納從小學習小提琴及鋼琴,常與家人湊成業餘四重奏表演。16歲到布拉格西邊90公里大城普利任(Plzen)讀高中,畢業後在布拉格(Prague)學習音樂,雖然遭到父親反對,還是在首都一位高貴的家庭謀得一個固定的音樂教師之職,還作了一些淺顯的作品。除此之外,史麥塔納從未接受過任何正統的音樂教育,他的音樂知識及技巧完全是自學成功。
  1855年(31歲),摯愛的女兒,4歲的Bedriska病故,9個月後,更小的孩子也病亡,他的心情深受打擊,為此作了一首G小調鋼琴三重奏以為紀念。全曲充滿悲傷與失望。1856年他搬到瑞典哥騰堡(Gothenburg)在那裏演出室內樂,教授音樂並指揮樂團。很可能在這一段時間,他受到民族主義的洗禮,發展出捷克的民族意識。此後他的作品,都用捷克語文,1861年他回到布拉格,用他自己祖國的歷史題材與語文,寫下第一齣歌劇:“波西米亞的布蘭登堡人”(The Branden- burgers in Bohemia)。受到熱烈的歡迎。隨後,打鐵趁熱,又作了一部生氣蓬勃,關於波西米亞農人生活的喜歌劇“交易新娘” (The Bartered Bride)。鞏固了他世界級音樂家的地位。同時間,他受到李斯特(Franz Liszt)的影響與援助,創建了以發揚捷克音樂為宗旨的音樂學院。(李斯特是交響詩的創始者,在作曲與音樂事業上都對史麥塔納有相當的幫助)。
  1874年他幾乎完全耳聾,但他仍百折不撓地創作。“我的祖國” (Má Vlast-My country-or My Fatherland)即是這時期的作品。聽不到外來聲音不打緊,他還患了耳鳴(tinnitus)的毛病,使他經常為一種持續的、令人瘋狂的高頻率聲響所苦。
  Má Vlast(由六首描繪波西米亞的鄉村、歷史、傳說與河流的交響詩組成)。其中最著名,旋律最優美,最為世人喜愛的是第二首伏爾塔瓦河(Vltava)。其他五首為The high Castle、Sarka、From Bohemian Meadows and Forest、Tabor及Blanik。
  伏爾塔瓦河是捷克境內,最長(430公里)也是最重要的河流,灌溉面積約涵蓋捷克全境1/3。它發源於高800-1400米,介於捷克、德國(巴伐利亞)與奧地利間的波西米亞森林名叫Šumava的地方。流經布拉格(Praha or Prague)以後,急轉彎注入易北河(Labe或Elbe),經過Ustinad Labem後到達德國的德勒斯登(Dresden),再貫穿德意志心臟地帶,向西北而行,越過漢堡(Hamburg)於Brünsbuttel注入北海(易北河全長1091公里)。不但是捷、德兩國重要的河流,也是孕育雙方文化的重要元素。史麥塔納自從在Plzen讀高中以後,住在捷克的生涯都脫離不了Vltava河。

  要如何詮釋這首音樂呢?史麥塔納曾為這首交響詩作了說明。當然,他的詮釋
最能精確的表達作曲者與音樂的意涵:

  首先,林中的小溪(由長笛表現,潺潺細流,汨汨作響)。
  然後,小溪匯成巨流(寬廣的小提琴奏出主題-是來自民間的音樂)。
  接著流過叢林,樹林中不時傳來打獵的聲音(管樂器表現)流過的村莊內,正在舉行結婚慶典(由進行曲與波卡polka舞曲混合的新舞曲)。
  接著,是月光下的大河(輕柔的弦樂與木管),水中的仙女翩翩起舞。
  最後,大河向前湧流,波濤澎湃地穿越岩岸、險灘,並洶湧壯闊的奔向布拉格(一段壯麗堂皇的樂團全體奏。音樂由小調轉入大調)。

  Vltava中最著名的曲調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時的民謠La Mantovana相似。該曲之架構亦使用於以色列國歌“Hatikvah”中。也有人說它是借用瑞典歌Ack,Värmeland或羅馬尼亞有關牛車的民謠“Oi Scha”。
                         張思忠 作
(Abraham S.C.Chang, December 14,2008)

1 則留言:

Beautiful Formosa 提到...

You did it and did it very 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