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爾第-歌劇納布果
Giuseppe Verdi: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Fly, thought, on wings of gold)-Chorus of the Hebrew Slaves from Nabucco(1842)
“Va', pensiero”是威爾第的歌劇“納布果”第三幕中的一首歌,歌詞是索雷拉(Temistocle Solera)依據舊約詩篇第137篇寫成,極其悲傷,觸動靈魂深處。英譯歌詞如下:
Fly, thought, on wings of gold; go settle upon the slopes and the hills, where, soft and mild, the sweet airs of our native land smell fragrant! Greet the banks of the Jordan and Zion's toppled towers... Oh, my country so lovely and lost! Oh, remembrance so dear and so fraught with despair! Golden harp of the prophetic seers, why dost thou hang mute upon the willow? Rekindle our bosom's memories, and speak of times gone by! Mindful of the fate of Jerusalem, either give forth an air of sad lamentation, or else let the Lord imbue us with fortitude to bear our sufferings!
公元前589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進攻他的附庸國猶大,因為他所立的猶大王西底家背叛了他。經過二年的抵抗,B.C.587年夏,耶路撒冷終於被攻破。巴比倫的復仇毫不留情,極盡殘酷,猶大全地被燒殺擄掠,最令猶大先知痛心的是聖殿完全被毀,猶大的菁英被流放巴比倫者數萬人,這應該算是以色列人非自願流亡(亡國)的第一遭。(入埃及應算自願性。)
先知坐在巴比倫河畔,想起錫安、神的託付和自己的妻兒,不禁悲從中來,唱起亡國的哀歌。
1840至60年代,是歐洲民主精神與民族主義風起雲湧的時代,當時義大利大部份的地區,都是被法國或奧地利兩個強權輪流高壓統治,其餘地區則是專制無能的郡王所統領。當時義大利的有志之士,首推青年義大利黨的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與同為熱內亞出身的加里波的(Giuseppe Caribaldi)(熱內亞本有共和政治的傳統,受法國革命思想影響最鉅。)由於1840年代愛國文學運動興起,'44年在波隆那(Bologna)'45年在里米尼(Rimini)革命運動此起彼落。義大利人民亡國的悲憤,建國的心志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強烈,當他們在Verdi的歌劇中聽到猶太人在巴比倫唱出亡國又思念祖國的傷痛,尤其唱到:
O mia patria sì bella e perduta! (Oh, my country so lovely and lost! )
啊,我的祖國如此美麗,卻已失去!
無不淚流滿襟,甚至嚎啕痛哭。
1859年,威爾第另一齣“假面舞會”( Un Ballo in Maschera)(A Masked Ball)在羅馬首演時,劇終,觀眾無不起立高唱“威爾第萬歲”( Viva Verdi!)威爾第成為義大利全民民主建國的民族英雄。
兩年後,義大利終於贏得獨立戰爭,成立制憲王國,威爾第被選為參議員,代表故鄉布塞托出席國會。
歌劇納布果(Nabucco是義大利文Nabucodonosor的簡稱。英文是Nebuchadnezzar。中文聖經翻做尼布甲尼撒)。是約瑟比‧威爾第,根據聖經記載的史料,由義大利作家索雷拉(Temistocle Solera)作詞,阿尼色‧波吉奧斯(Anicet Bourgeois)與法蘭西斯‧康奴伊(Francis Cornue)編劇,所創作而成的四幕歌劇。是威爾第生平第三齣,也是第一齣極為成功的歌劇。從此奠定他十九世紀偉大歌劇作曲家不朽的地位。
1842年三月九日,本劇首演於米蘭史卡拉歌劇院(Teato alla Scala,Milan)。其中最重要的女主角,是飾演國王納布果長女的亞比該(Abigaille)(女高音演唱,由於音域偏高腳色獨特只有少數女高音曾經成功飾演這個角色,Elena Souliotis及Anita Cerguetti曾經公演,但嗓子也因此唱壞了。卡拉絲Maria Callas只唱三次,卻從來不錄音。Leontyne Price及Joan Sutherland甚至婉拒演出),是由女歌手吉斯比娜‧史翠波妮(Giuseppina Strepponi)飾演,不久變成威爾第自1840年喪失妻子和兩稚子之後的安慰與第二任妻子。
公元1813年,(拿破崙進攻蘇俄的次年,此時義大利大部分地區,仍由法國佔領。)歐洲還是一個戰亂時代,然而在義大利與日耳曼卻同時誕生兩位世界歌劇界的天王巨星,兩人一生都未曾謀面,但各據一方,發展出兩種深具各自文化特色的歌劇。
首先是威爾第。生於米蘭附近的布塞托(Busseto)鄉下,名為隆柯勒(Le Rencole)的小村莊。共活了八十七歲。一生勤勉作曲,創作了二十六齣歌劇及其他不在少數的世俗歌曲,弦樂四重奏(1873),四首聖樂小品(1889-97)及安魂曲(1874)。興德意志的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同屬浪漫派鼎盛時期的兩位處於支配地位的作曲家。他們兩人:
“在風格、方法、人生、哲學、甚至所用的題材,幾乎在每一個可以想像的方面,都存在著差異。而且這些差異,都在最深的層次上代表了(兩人)民族文化的不同。……而他們的共同點-透過音樂尋求戲劇真實方面最深刻、最動人的表現-遠比他們互相區別的地方重要。”(Stanley Sadie)
威爾第的父親(Carlo Giuseppe Verdi),母親(Luigia Uttini)在村子裡經營小旅館及食品店。威爾第從小就表現出對音樂的興趣,他在村莊的教堂一邊打雜一邊跟風琴師彼得‧巴斯特羅奇學習風琴及樂理。十八歲時,他去米蘭參加著名的米蘭音樂院入學考試,卻因他的鋼琴技術不及格未能錄取。不過他得到家鄉富商安東尼奧‧巴雷齊(Antonio Barezzi)的濟助,留在米蘭,跟隨史卡拉歌劇院的拉文納(Vincenzo Lavigna)學習對位法與歌劇作曲。同時讓他見識到劇場與歌劇的魅力。1836年威爾第回家鄉任教堂樂長,旋即返回米蘭完成並在史卡拉首演他的第一齣歌劇奧貝托(Oberto)相當成功。但是1840年第二齣歌劇“一日之王”( Un giorno di regno)在創作中,他的二名稚子及妻子相繼病故,隨後該劇演出,未如預期成功。讓他的心情盪到谷底,並決意退出歌劇創作。好在,此時,史卡拉歌劇院經理梅瑞里(Merelli)極力鼓勵,並給他一本猶太人被流放巴比倫,與尼布甲尼撒王的故事劇本給他看。由於劇本極其精采,吸引了威爾第的注意力。這就是將威爾第推向世界歌劇舞台的第三部歌劇“納布果”( Nabucco)。
由於義大利人絕大多數是虔誠天主教徒,劇中另有一首讚美詩(hymn)“Immense Jehova”( 希伯來奴隸感謝耶和華拯救其人民的歌)也深深感動義大利人。
今天,仍然有許多義大利人主張將“Va', pensiero”取代“Inno di Mameli”作為國歌。事實上,義大利北部獨立分離份子已經把這首“Va', pensiero”訂為“National Anthem of Padania”。
聽這首歌,如果以義大利語唱出,其韻味天成。雖然,不能明白它的意義,但聽起來別有風味。佐以英譯,即可了解其涵意了。
張思忠著
-by Abraham Szu-Chung Chang
October,2008 RC.Tatung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威爾第(1813-1901)“飛呀,思緒,乘著黃金的翅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